根據一家提供訪日旅遊支持的應用程式公司的調查,1827名來自韓國、英語及繁體字中文地區的用戶於2025年6月17日至24日期間參加了多語言網上問卷調查。調查的重點是訪日觀光客的交通方式及應用程式使用情況,以分析其在交通和商店探索上的具體課題及行為趨勢。
調查結果顯示,近四成的受訪者在交通工具上曾經遇到不便,尤其是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問題最為明顯。使用公共交通的受訪者中,94%選擇搭乘電車或地鐵,主要困擾包括「車站內的移動不易理解」(39.6%)、其次是「轉車困難」(33.8%)及「購票方式不明確」(18.9%)。這顯示出多語言顯示和指引強化的迫切需要。
在巴士方面,62%的受訪者表示有使用經驗,其中最常見的問題是「不知如何搭乘」(20.4%)。由於不同地區的搭乘方法、時刻表及乘車地點信息差異,提供相應資訊顯得尤為重要。此外,有受訪者反映未能獲得正確的時刻表及地方性巴士運行狀況的信息,因此準確的信息提供對於Google地圖等工具也至關重要。
關於的士,根據語言區的不同,其使用率存在差異。英語及韓語使用者中,超過一半的人選擇搭乘的士,而繁體字中文使用者的比例僅為38%。這可能反映出繁體字區域對的士服務的認知不足及使用障礙,未來在推廣及便利性提升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間。
在搭乘的士時,受訪者反映「與司機溝通的困難」(11.6%)是最大挑戰,這也突顯了應用程式在多語言支持及翻譯輔助方面的需求。
在導航應用程式使用方面,99%的受訪者表示使用了Google地圖。尤其是韓語使用者中,100%的人表示每天使用該應用,顯示其在訪日觀光中的重要性。整體而言,65.9%的受訪者僅使用Google地圖,尤其是韓語使用者的比例高達76.6%,而英語及繁體字使用者則相對分散,使用其他應用的比例較高,包括「Japan Travel by NAVITIME」及「Japan Transit Planner」。
進一步分析顯示,經常訪日的重複旅客通常會使用多個應用程式進行導航,尤其是能查詢日本全國鐵道及飛機路線及票價的「Japan Transit Planner」,隨著訪日次數增加,其使用率顯著上升。這顯示出在信息收集方式多樣化的背景下,應用選擇及信息傳遞需要根據語言區及經驗進行相應的優化。
在觀光及餐飲信息方面,Google地圖也成為主流工具。初訪客通常會更依賴社交網絡(33.6%)查找旅遊景點,而重複訪問者則逐漸轉向旅行信息網站(17.1%)。這表明,隨著訪日經驗的增長,對信息的需求深度也在變化。
在尋找餐飲店時,地圖應用的使用率同樣高,無論是初訪還是重複訪問者,約有一半的人會使用地圖應用查找新餐廳。雖然「食べログ」等美食網站在訪日經驗豐富的受訪者中達到14.9%的使用率,但整體使用仍然有限。
此外,對於餐飲店的菜單及營業時間等詳細信息的查詢,67.1%的受訪者選擇使用地圖應用,顯示其在訪日客的餐飲信息收集中扮演核心角色。因此,在面向訪日客的信息傳遞中,持續以Google地圖為中心進行多語言信息發布及照片整備將顯得尤為重要。
在交通支付工具方面,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表示使用交通系IC卡,如Suica或PASMO,其中59.1%的人稱其為「經常使用」,11.7%的人稱其為「偶爾使用」,顯示出這些工具在日常交通中的重要性。特別是繁體字使用者在首次訪問時便能快速適應,而韓語使用者則隨著訪問次數的增加,其使用率也逐漸上升。
至於有效期內可自由搭乘公共交通的乘車通行證,19.7%的人表示「經常使用」,32.0%的人表示「偶爾使用」,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曾有使用經驗。不過,仍有38.7%的人表示「知道但未使用」,顯示出旅程安排和使用時機的挑戰。繁體字使用者中,有74.9%的人曾使用過該通行證,而韓語使用者在三次以上的訪問中超過50%的人也有使用經驗。未來需要針對首次訪問者提供更易於使用的信息,以及根據地區和時間提供相應的使用建議。
綜合以上調查結果,訪日客的行為趨勢顯示出在移動和信息設計方面的優化需求。Google地圖在訪日客的交通、飲食及觀光信息收集中已經成為基礎設施,然而在公共交通方面,對於車站內指引及巴士乘坐方式的改進需求仍然明顯。隨著IC卡和乘車通行證的普及,理解不同語言區和訪問經驗的行為差異,將有助於未來在信息設計及服務改善方面的發展。對於與訪日客接觸的旅遊業者而言,進一步加強多語言信息的整備及優化將成為重要課題。